• 金融知识之金融风险知识篇

    2020年11月25日

      

      拒绝高利诱惑

      远离非法集资

      

      什么是非法集资?

      根据《关于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中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者其他债券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为依法惩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非法集资犯罪活动,最高人民法院会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有关单位,研究制定了《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自2011年1月4日起施行。

      

      个人如何

      承诺高额回报

      编造“天上掉馅饼”、“一夜成富翁”的神话。暴利引诱,是所有诈骗犯罪分子欺骗群众的不二法门。不法分子为吸引更多的群众,往往许诺投资者以奖励、积分返利等形式给予高额回报。

      

      编造虚假项目

      不法分子国家

      大多通过注册合法的公司或企业,打着响应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新农村建设、实践“经济学理论”等旗号,经营项目由传统的种植、养殖行业发展到高新技术开发、集资建房、投资入股、售后返租等内容,以订立合同为幌子,编造虚假项目,承诺高额固定收益,骗取社会公众投资。有的不法分子假托理财名义,故意混淆投资理财概念,利用电子黄金、投资基金、网络炒汇、电子商务等新名词迷惑社会公众,承诺稳定高额回报,欺骗社会公众投资。

      虚假宣传造势

      不法分子为了骗取社会公众信任,在宣传上往往一掷千金,采取聘请明星代言、在报刊上刊登专访文章、雇人广为散发宣传单、进行社会捐赠等方式,制造虚假声势,骗取社会公众投资。有的不法分子租用境外服务器设立网站或设在异地,通过网站、博客、论坛等网络平台和 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传播虚假信息,诱骗群众上当。

      

      利用亲情诱骗

      不法分子往往利用亲戚、朋友、同乡等关系,用高额的回报诱惑社会公众参与投资。有些已经加入的传销人员,在传销组织的精神洗脑或人身强制下,为了完成或增加自己的业绩,不惜利用亲情、地缘关系拉拢亲朋、同学或邻居加入,使参与人员迅速蔓延,集资规模不断扩大。

      

      面对非法集资的陷阱,要做到“四个不”:  

      一是对高息“诱饵”不动心;  

      二是对老板“实力”不崇拜;  

      三是对企业“背景”不迷信;  

      四是对熟人“热心”不轻信。

      

      老年人应该如何防范非法集资陷阱?

      以老年人为诈骗对象是最近几年非法集资活动的主要特点之一,因此,当老年朋友面对高额回报的宣传时,特别需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投资前要和子女或朋友商议,并对公司经营运作情况等进行深入了解。同时建议老年朋友通过金融机构选择低风险的产品进行理财,保障资金安全。

       

      一、什么是电信网络诈骗

      “电信网络诈骗”就是违法犯罪分子利用手机短信、电话、互联网等通讯工具,假冒国家机关、公司、医院、朋友等名义,虚构中奖、家人出现意外、朋友急事等情况,要求受害人转账汇款到指定账户,从而骗取他人财物的一种活动。

      二、常见诈骗手段   

      1、假冒好友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各种方法盗取QQ账号、邮箱账号或其他联系方式后,向用户的好友、联系人发布信息,声称亲戚朋友遭遇车祸、突发疾病需要紧急手术为由,要求对方帮忙汇款到其指定账户。  

      2.冒充公检法诈骗:

       犯罪分子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拨打受害人电话,以事主身份信息、被盗用涉嫌洗钱犯罪、包裹内查出毒品涉嫌毒品犯罪或者涉嫌犯罪被网上通缉等为由,要求将其资金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配合调查。   

      3.医保、社保诈骗:

      犯罪分子冒充社保、医保中心工作人员,谎称受害人社保卡、医保卡资金出现异常,可能涉嫌犯罪,诱骗其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实施诈骗。  

      4、虚假中奖诈骗

      犯罪分子假冒公司工作人员或者公证处工作人员,以短信、打电话、电子邮件、QQ、网络消息等方式向受害人谎报其已经中得大奖,要求受害人先将“个人所得税”、“邮寄费”、“公证费”、“手续费”等存入其指定银行账号。  

      5、网络购物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互联网、电话或短信等方式告诉受害人其网上购物未能成功,需要退款,要求购买者提供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实施诈骗。  

      6.兑换积分诈骗:

      犯罪分子拨打电话谎称受害人积分可以兑换礼品,如果受害人同意兑换,对方就以补足差价等理由要求先汇款到指定账户或者发短信提醒受害人信用卡积分可以兑换现金等,如果受害人按照提供的网址输入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后,银行帐户的资金即被转走。 

      7.钓鱼网站诈骗:

      犯罪分子要求事主登陆假冒的钓鱼网站扫描二维码,进而获取事主银行账户、网银密码、交易验证码等信息实施犯罪。  

      8、虚构投资诈骗

      犯罪分子以某某证券公司名义通过互联网、电话、短信等方式散布虚假投资消息,获取受害人信任后,又引导其在自身搭建的虚假交易平台上购买期货、现货等投资产品,从而骗取受害人资金。  

      除以上列出的诈骗方式之外,常见诈骗方式还包括:票务诈骗,电话欠费诈骗,虚构绑架诈骗,冒充黑社会诈骗冒充房东诈骗,虚构招聘信息诈骗,无偿提供低息贷款诈骗,冒充领导诈骗等等。

      三、如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1、多分析:涉及转账汇款的电话、短信、微信、邮件、QQ信息或广告等,一定仔细分析,辨别真伪。如有疑问,可向亲戚、朋友、同事核实或拨打110求助咨询。

      2、不透露:巩固自己的心理防线,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轻易向对方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银行账户等情况。  

      3、不转账:保证自己银行账户内资金安全,不轻易向陌生人汇款、转账。  

     

      什么是个人金融信息? 

      依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个人金融信息,是指金融机构通过开展业务或者其他渠道获取、加工和保存的个人信息息,包括个人身份信息、财产信息、账户信息、信用信息、金融交易信息及其他反映特定个人某些情况的信息。

        

      个人金融信息泄露渠道列举  

      随意填写个人资料。如街头填问卷送小礼品、网上填问卷送礼品、注册即送大礼、填写详细资料赢抽奖机会等,参与这些小活动均有可能泄露个人金融信息。  

      随手在网上晒个人信息。一个带有定位的晒图可能会暴露家庭地址,一个聊天截图可能会暴露手机号、微信号,庆祝生日的蛋糕刚好描述了你的年龄和出生日期,这些无形中泄露了个人信息。  

      贸然连接不明免费Wi-Fi,随便扫码。免费Wi-Fi以及二维码可能成为木马病毒的携带者,盗取用户手机号码、银行卡号、交易密码等重要个人金融信息。  

      个人金融信息被倒卖或者盗取遭致泄露。不法分子利用技术手段、改装改造设备窃取用户信息,黑客攻击系统获得用户信息或者相关工作人员倒卖用户信息也是个人金融信息泄露的重要渠道。

        

      个人金融信息风险防范要点

      切勿将自己的身份证件、银行卡等转借他人使用。 

      在日常生活中切勿向他人透露个人金融信息、财产状况等基本信息,也不要随意在网络上留下个人金融信息。  

      尽量亲自办理金融业务,切勿委托不熟悉的人或中介代办,谨防个人信息被盗。  

      提供个人身份证件复印件办理各类业务时,应在复印件上注明使用用途,例如:“仅供******用”,以防身份证复印件被移作他用。  

      不要随意丢弃刷卡签购单、取款凭条、信用卡对账单等,对写错、作废的金融业务单据,应撕碎或用碎纸机及时销毁,不可随意丢弃,以防不法分子捡拾后查看、抄录、破译个人金融信息。

      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号码、手机短信和邮件。警惕向您询问个人金融信息的电话及电子邮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向他人透露自己的银行账户、卡号、密码或向来历不明的账户转账,如遇到此类情况,应予以拒绝,必要时立即报警  

      为手机安装有效的安全保护软件,不要在社交平台上随意接收别人发来的图片、二维码、链接和APP,以防手机被木马病毒入侵。不要向任何人透露手机短信中的校验码、验证码等交易密码。银行和支付平台客服绝不会向用户索取账户密码、短信校验码。  

      要在可靠WiFi网络环境下进行网上支付,网购付款时使用正规工具,不要随意点击卖家发来的任何“付款链接”。

        

      维权小贴士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收集、保存、使用、对外提供个人金融信息时,应当严格遵守法律规定,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确保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特别是在收集个人金融信息时,应当遵循合法、合理原则,不得收集与业务无关的信息或采取不正当方式收集信息。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使用和对外提供个人金融信息,给客户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金融消费者:发现银行业金融机构未履行个人金融信息保护义务的或个人金融信息权益遭到侵害的,可以向相应的金融监管机构投诉,也可以通过金融机构、第三方调解组织、仲裁机构、司法机关等合法途径维护权益。

  • 手机银行

    微信银行